莫內睡蓮、紫藤 華麗的寂寥
|
| ||
莫內的畫作曾數度來到台灣,大家對他的睡蓮、百子蓮、鳶尾花等並不陌生。而正在歷史博物館展出的「印象‧經典」莫內特展,卻有兩幅《睡蓮》與一幅三公尺寬的《紫藤》,不但是首度在台灣露面,更是行家眼中的夢幻逸品。 莫內在1899年至1908年之間畫過許多睡蓮 ,其中1903年出現的睡蓮系列可視為一個重要轉折點;他愈來愈逼近作畫的對象,畫作的尺幅也愈來愈趨近正方形。這幅繪於1903年,高73公分、寬92公分的《睡蓮》,本身不算大,卻以局部取代全景,既無中心、也無邊際;橫向流動的花朵與池邊垂柳的倒影縱橫交錯、混合為一。 畫中飽和的藍色,正如作家普魯斯特所述:「它賦予花朵一個更為珍貴的底色,比花朵本身的色彩更令人感動;下午時分在睡蓮之下閃爍著專注、安靜及流動的幸福萬花筒,或者在夜晚時分,彷彿某個遙遠的港口般,充滿著玫瑰紅的色彩與酣睡的夢境…。」莫內花園水池裡飄浮的睡蓮、岸邊的垂柳,讓他一畫就是20年。 專注於吉維尼的這方水池,莫內幾近禪定般地修行,分不清出自於刻意的追求,還是不自覺的內化表現;莫內的生命體悟、東方哲學意境,交融成他晚年創作難以言說的獨特性。 莫內在寫給好友傑佛瑞(Gustave Geffroy)的信中說,「要知道我完全投入在工作中。這些水景及倒影變成一種揮之不去的蠱惑,超越了我這老人的體力,但我仍然想把我所感受到的呈現出來。我毀掉許多、重畫許多,我希望在這麼多的努力之下,最終能畫出些什麼…。」美學大師蔣勳說,莫內不只是畫睡蓮,他是在畫時間、畫歲月移轉,畫著歲月裡自己的生命,從青春到垂垂老矣…,他讓真實與虛幻交替重疊,像夢幻泡影,如此華麗,也如此悵然若失。 另外一幅完成於1916至1919年的《睡蓮》,高寬各為130、152公分,莫內創作這幅畫時,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完全停歇;經歷喪妻、喪子之痛的老畫家,在隆隆砲聲中,躲在巴黎近郊的莊園裡靜靜作畫。這幅畫面陰暗、用色深沉的睡蓮,只有數朵花孤獨地綻放在水中央,彷彿述說莫內晚年的寂寥心境。 喜愛日本浮世繪的莫內,也在花園種植浮世繪版畫中常出現的紫藤,讓它們沿著拱型花架攀爬、覆蓋住日本橋。這幅高100公分、寬300公分的「巨作」,很像東方橫向開展的畫卷,可讓觀者視覺左右移動,慢慢瀏覽。 莫內大膽揮灑,讓色彩與筆觸自在交疊,這時的他年近80,白內障眼疾讓他超脫具象的形體,在視覺與記憶之間游移,色彩卻如春花般燦爛。《紫藤》畫裡的藍,是天空的藍,而非水面的藍;所描繪的景物不多,大部分面積都留給了天空,產生一種平靜的冥思與留白的餘韻。莫內對東方藝術的喜好,也在其中表露無遺。
【2013/12/02 經濟日報】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